|您好,欢迎访问上海思源学院
自考成绩查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要改良“洋教授造假”的学术土壤

日期:[field:pubdate function="MyDate('m-d',@me)"/]|来源:www.shsyedu.com

观察家

在各类科研基金申请中,应取消功利的“身份”要求,给每个学者平等的竞争空间。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洋教授柯斯基被一些学者和网民质疑以虚假学术身份招摇撞骗拿课题。其专业技术职称是“副教授”,根本不是他自己声称的“教授”,更不是什么“终身首席教授”。

对此,一些人不理解:在信息时代,一个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头衔是不难查证的,为何洋教授弄一个“假身份”,却可招摇过市呢?

诚然,如果大学和学术机构要招聘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要弄明白对方的学术身份是不难,问题就在于有些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动机,或不是招聘真人才,而是要一个“身份”。为了引进海外所谓的“顶尖人才”,有的学校主动参与造假,对海外人才的身份审核不严,甚至主动帮其抬高“身份”,以此各取所需海外人才获得不菲的待遇,各种荣誉;学校获得政绩。

新华社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之前曾进行过一次回应,称“可能是撰稿人将tenured(终身教职)与endowed chair professor(讲席教授)结合在一起翻译而成的,不太严谨”,由此可见,该校并非不知道其身份,很可能是故意“不严谨”混淆身份。

“学术身份”造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不端。其具体操作是,虚构海外学术经历和学术头衔,应聘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术职位,或者申请国内科研基金,入选科研或人才计划。

这种现象有学者个体和当事机构的因素,但根源却在于目前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 ...全文?>

|学院新闻 |招生信息 |教育新闻 |就业动态 |教务信息